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重文轻武的后果,突然来袭的结果(3/3)

作者:智者飞龙
大做强,足以推翻中央势力的时候,这些渴求更进一步富贵的武人们必然极力怂恿、促其成功。尽管赵匡胤完全可以弹压自己的亲信武将,但他无法直接控制围绕这些武将所形成的新的政治力量,如果不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宋朝也无法长久下去。

因此,赵匡胤仅仅解除自己亲信的兵权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将改革的屠刀指向地方上的藩镇制度。对此,赵匡胤和他的谋士们的策略是:“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太祖的第一刀,砍向了藩镇头领的权力:

在第一批藩镇大将被罢免之后,朝廷立刻授予高官厚禄,并使之居住京师加以控制,终宋一朝,虽然武人的地位和职权较低,但是武人的待遇却极为优厚。同时朝廷会委派在京文官前往原藩镇担任行政长官,这一官职后来便演变成了知州、知府等官职。不仅如此,知州们的任期也被限定在三年,流动的官僚无法形成势力,也就解决了封疆大吏拥兵自重的问题。

第二刀,是削弱地方中下层军官的权力:

正如节度使被知州等官员所取代那样,朝廷也开始在地方委派知县担任地方行政官员,而不再由镇守将校兼任。

同时,知县的选派也与科举挂钩,由中央统一考核、委派,这就断绝了地方武人垄断选官、任官的权力。同时设置县尉,类似今天的警察部队,来维护地方治安,从而剥夺了基层武将干预县一级行政的权力。值得一提的是,县尉也是由中央委派的。

第三刀,则是瓦解大将的亲信集团,进一步削弱藩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原先的藩镇大将,为了扩充自己的亲信势力,将辖区内的文职工作,如税收、民政等问题委任给了自己的亲信部将,而原本负责这些任务的文官则边缘化。

宋太祖改革以后,严格禁止大将将辖区内的文官权限交给自己的亲信武将,因此地方文官得以重新执掌行政权力。此路一开,宋朝对于文官的需求量大增,客观上刺激了科举制度的蓬勃发展。而武将从此仅仅掌握训练、带兵的权力,而不得干预州郡的行政事务。

经过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系列改革,宋朝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完备的官僚制度,节度使也从原先的独立诸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虚位荣誉,而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武人政治也就此终结,宋朝也终于进入“文官政治”时代。

但文官政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却走上了重文抑武的轨道,逐渐成为宋朝的另一个弊病,这想必是宋太祖、宋太宗未曾想到的。这也就是为啥说宋朝是武将的地狱文臣的天堂,这次宋朝长安城遭遇到辽国的南侵略计划,耶律隆绪生性卑鄙无耻,如果是以前耶律隆续没有重生或许是抢劫,但是现在历史发生变化到底会有什么样变化,这次辽国的侵略已经发展起来,好戏在后头呢?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