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换的,虽然现在谢部长已经掌握了先机,但是在最终确定之前,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打包票的,而武阳市搞的这项改革工作,正好成为了谢部长的一个契机。
现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只是在武阳市搞开了,而谢部长如果将这个事情再全省各市推广起来,那么意义就不一样了,这肯定会在全国都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谢部长凭借这个事情,往前一步几乎是没有任何悬念了。
对于李逸风来说,武阳市的人事制度改革,对将来的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有大用,这也是一件大好事。
李逸风的父亲原来是副省长,后来年龄到线退到人大当了几年的副主任,如今已经闲赋在家了,作为一个普通的退休副部级官员,连省委常委都没有进过,将李逸风送到副厅级的位置上,已经是卖了老命了,李逸风以后的路,就要靠他自己去走。
对于自己的处境,李逸风自然是清楚不过的,人远虑必有近忧,别看李逸风不到四十岁就成为了副厅级干部,但是他对自己的仕途有着很大的野心,自然就明白自己的路还远着,必须要对以后的发展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在体制中,要想能够顺利地不断前行,独自一人打拼是不行的,要想路子走得稳,上面有人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官场上面,有能力肯做事的人也不少,但是最终出人头地的又有多少呢。
关键还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能力再强,得不到领导赏识,那也只是一头老黄牛的命。
李逸风现在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趁着这次机会,赢得谢部长的赏识,那么将来的仕途之上,就有了靠山了。
根据李逸风的了解,谢部长今年四十五六岁,正是仕途发展的大好时光,明年他如果顺利成为省委组织部长,将来再往前走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只要能够入了谢部长的眼,那么自己在天都市的发展,十年之内忧了。
“而这次,我推动的这个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入了谢部长的眼,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需要再加把劲才行。”李逸风头靠在沙发上,在脑海之中思索了一阵子,决定晚点打电话去了解一下谢部长的具体喜好,也好对症下药。
尽管李逸风来到武阳市以后,就给自己定下了一条铁律,那就是决不能收受下面的人的贿赂,日常的人情往来也不能超过两千块钱。但是他也知道,水至清则鱼,人至察则徒,自己虽然能够极力守住这最后的底线,但是也不可能勉强别人也像自己一样。
而华夏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各种各样的关系交织着,自己要在这个关系中站住脚跟,就必须得学会变通。
你可以不收下属的礼,但是为了自己的发展,遇到可能的机会摆在面,而上级又不是一个不收礼的人,你送不送呢?
这个时候,该变通的就要变通。
其实像李逸风这种想法的人,在官场上面还真不少,一方面想要洁身自好,不收受贿赂,但是面对自己的前途大事的时候,还是会想到去跑去送。
李逸风也听说过,武阳市官场私下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估计这也是全国各处比较普遍的现象。
以前李逸风在省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当处长的时候,倒是跟谢部长见过面的,但是没有深入的交流。不过还好他在天都市有一些熟人,打听一下应该能够打听到谢部长的喜好。
李南回到办公室,立即跟办公室主任赵宏盛和公选办主任王加民联系,将李逸风提出的几点告诉他们,然后一起准备材料。
大家都知道今天省委组织部领导来调研,所以中午都没有回去,而是在组织部待命。很按照要求分头准备起来,一点半,李南就将准备好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