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六章 :天开一眼(1/8)

作者:滚木擂石
庄家掷色后“首次”抓齐十四张即可自动和牌,麻坛素有“天开眼”之叹!

……

“……凡太平无事,多存于百里之国。概兵逾千乘,沃野漫泛之帝王邦,事荡昼夜,无日不休止矣。是圣人兴叹大同,黯首翘盼盛世故也。明主现世,当无惧繁务滋扰,恰如庖丁解决之道哉。……”

“他妈的”

骂了一句粗口,小朱放下手中的折子,挠了挠鼻子,顺势按摩一下酸涨的颈椎反射区,脖子、肩胛、后脑,随后懒洋洋的斜依着榻上的kao枕,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初夏无雨,风却很大,以至于关门关窗户之后,上书房非但沉闷异常,还因为光线的原因,只有阳关照到的地方才显得透亮,其他则昏暗凝滞,压抑非常。

在这个时代(西历1648年,大明崇祯二十一年)的口语,其实非常接近小朱的习惯,好比文臣在天启七年呈报御览的一份书折中,就清晰记载如下字句:

……贼执刀做登高问:“谁敢跟我杀张县令?”。下有事前安置之人,引众应之“我敢,我敢!”

甚至可以远溯到成祖时期的一道御笔圣旨:“都说市肆之税难征,现朕问他要,给是不给?”

呵呵,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是这个规律,几百年的时间,对于语言环境的缔造,不足以造成太大影响。

但民间草根的口语,总归难登大雅之堂,文臣在落笔书写正式公文时,仍在坚持用雅语。这就给小朱增加了些许障碍。

黄宗羲前些天给他写了一份明水,属于半公开发表的论文性质。本来就非常理论化,再加上满天满地的蝇头小楷,和乱七八糟的之乎者也,小朱越看越头疼,可又不得不看,因为黄宗羲是他们变法的理论家,如果黄宗羲在理论上被侯方域辩倒,或者黄宗羲虽然获胜但小朱却没明白他们赢在哪里,岂不是很糟糕。

所以无论如何,小朱都要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来黄宗羲的大作《承制新法论要》。

“皇上,”春熙蹑手蹑脚的从画着梅、兰、竹、菊四条屏后面探出半个脑袋,“吴三桂到了。”

“好,这就出去。”

说着,小朱从大炕上支起身子,春熙连忙绕过屏风上来,一边帮他整理服饰,一边试探着问:

“皇上,薰衣作的师傅们说,前儿个送过去的龙袍,没能洗好,确实不能再用了。所以想请一句旨意,要不要过来给您重新做一身。”

“嗯,让他再等等。”小朱心疼的咧了一下嘴,“绸缎沾水,怎么掉色掉的这么厉害?”

“谁说不是,薰衣作也太不小心了。”

一边说着,君臣二人快步绕过屏风,从八宝格中间的竹帘下走出去,宫女小香端着一杯mi水已经等在那里,小朱端起来一饮而尽,顺便用手一指,春熙连忙从右边小床的床头几上,取过一个小小的白纸卷轴。这个过间儿是晚上侍寝嫔妃的卧室。按“正常”模式,低品级的嫔妃在“事后”不得与天子共寝,只能回到外间休息。尽管小朱从没让它真正发挥作用,但类似的设施,依旧出现在各个角落。

因为这是礼仪。

走出过间,是一个小小的两步间,一边一个小圆凳,圆凳后面都有一个储物用的通天壁柜,一个又一个抽屉里面装满了日常需要的用具,这是太监宫女休息和工作的区域。上书房的工作人员很少,只有宫女、太监各六名,配对分时值班。春熙和刚才的宫女小香,因为人机灵,入宫时间也久,所以白天,基本是他们两个盯长班。

走出两步间儿,就来到了上书房的核心区域,屋子中间有一张装饰华美的长条案kao北一边摆着御座,是天子座席。东、西两边各有一个踏脚凳,是秉笔、掌印太监的座位,案头也相应摆放着小山一样的文件、印盒。书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