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如果君臣二人促膝谈心,那肯定绰绰有余,但问题是现在聚集了十多口子,本来就局促,再加上很多人的心情波动,就有些燥热了。
大家心里都是同样的想法,你杨嗣昌刚才气急败坏的直蹦高,但终究是有点儿风度,开始说的还挺像回事儿,并且举了一个比较通俗的典故来阐述条件不同,后果不同,既然未来不可预知,不如享受当下美味。这道理说的不是挺顺溜的嘛!怎么说着说着,老毛病又犯了,小眼神怎么玩呢?又欺负首辅大人老实是怎么的?
但不论这些人怎么忿忿不平,小朱已经拍手称快了,尽管他前半句根本没听懂。
“对对对,杨先生说得没错,已经过去的事情,难道推倒重来,就一定能有好结果吗,这谁又能说得清呢?”
“吾皇所言,哪个,极是!”
群臣不大情愿的拱了拱手。
之所以事情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了,依然有人在虑虑如何逼反旧党的成因,就是因为侯方域的公开论题,总体来说,侯方域的一诗两假设,在传统文人心中,产生了很大共鸣。
因为一个国家,总是要有统治阶层的,既然中国人通过数千年的摸索实践,确立了儒家为理论经典,那么遵循孔孟之道所培养出来的士子,就理当成为统治阶层。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成为文人很简单,只要从小识文断字就可以了。可要是想成为统治权力中的一份子,文人就要考取功名。通过相对公平、规范、理想化的科举制度,既适当提高了国民综合素质,也保证了统治阶层的新陈代谢。
既然已经确立士子为统治阶层了,那首先就需要一点统治特权,皇权也是特权之一,因为只有竖立起皇权,士子的资格才能顺利获得。而给予士子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就需要士子们首先允许皇族拥有名义上的至高权力。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政治哲学。
以上,就是侯方域引起全体文人共鸣之处,假设儒家、皇家各为一党,则大明朝实施的是两党联合执政的模式,党产,素来是不缴税的,相反,还要享受财政支持。否则,如何体现党对国的统治地位?
因此说,士子在税收上的优惠特权,也必须保留。当然,皇家的特权,也必须维护。这同样是相辅相成的政治哲学。
好了,小朱现在已经敏锐察觉到自己的无奈之处,因为要想彻底打破士子特权,则其皇权也会顷刻倒塌,之所以现在他的地位依旧稳固,不是因为他不杀大臣之德行,也不是因为他带领国家打赢了四方征战,更不是他素有信用的美名,恰恰是他一直以妥协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使得很多人都知道,这位皇上虽说混蛋一点儿、流氓一点儿,还很有些不学无术,但什么事情,都还有得商量。
如果他一力改革下去,则士子与皇权将同时倒塌,届时乱世再起,纷争百年,直到出现一位“秦始皇”式的英雄,一统八荒****,然后重新搭建起皇权、儒家联合执政的党国,一切归零。因为在没有相对发达的科技前提下,东方人玩普遍民主,基本等同于议会打群架。
现在,确实到了又一个让步的时机,借着侯方域的三步棋,北京这边,也要相应微调一下步骤,否则莫说什么平叛了,惊天骗局能否成功都是问题了。
在这场微调行动中,内阁郑三俊、杨嗣昌、洪承畴,隆臣卢象升、熊文灿,武将吴三桂、黄得功等人(仅限北京工作),坚定的站在到了小朱的身后。
但仍要记住那个前提,正是因为小朱愿意妥协,才使得他获得了“对国家现状有着清醒认识,且不满于传统陋习,并愿意针对底层百姓利益而进行改革的精英集团”的支持。
如果小朱不妥协,即便他是吴三桂、黄得功的恩上,哪怕他是卢象升、熊文灿的知己,尽管他对郑三俊、杨嗣昌、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