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难辨(2/3)

作者:
中诸臣对李啸的攻讦弹劾,以微臣看来,危言耸听之成份居多,殊无甚益。他们要严惩罚李啸的建议,陛下万万不可采纳啊。”杨嗣昌以一种沉重的语气缓缓完,崇祯脸色顿是愈发难看。“那杨爱卿对李啸的四条罪状,又是做何观呢?”崇祯逼问了一句。“陛下,以微臣看来,李啸这四条罪状,多为危言构陷,夸张言辞。那李啸虽然有过,却是瑕不掩玉,完全可以功盖其过啊。”“哦,杨爱卿何以这般认为?”“陛下,微臣这里有李啸的自述书一封,恳请皇上过目。”杨嗣昌在皇帝惊疑不已的目光中,从怀里掏出一封折叠好的信件,恭敬地双手呈上。崇祯大奇,急急问道:“文弱,怎么郑芝龙的信件才到京师,李啸就有自述信件送给你,却是何故?”杨嗣昌微笑着拱手道:“陛下,这一,那李啸已在信中明,乃是他从那郑芝龙部之处,听了郑芝龙构陷自已的经过后,才急急用飞鸽传信自证清白,此信送至正在陕西剿匪的部下莫长荣处,本欲送至兵部熊文灿,正巧微臣巡视山陕,那莫长荣便直接将李啸之信,呈给在下,在下方才了解李啸之自辨之辞。”崇祯从太监手里接过信件,迅速开始观看。渐渐的,他的脸上,开始显露淡淡笑容,不过,崇祯面上的疑虑之色,却还是极多。“文弱,那李啸,他之所以来不及奏报,便紧急出兵朝鲜,却也多有不得已之处。文弱对此有何看法?”“陛下,李啸之言,臣亦然之。那郑芝龙的奏章中,李啸私自出兵朝鲜,攻伐台湾,是为目无朝廷,擅动刀兵之罪状。依臣看来,这两件事,李啸未及时禀明皇上与朝廷,是其过错。但是,恕臣直言,当时朝鲜战事何其紧急,那国王李,手下军兵皆已溃败,连王城汉阳都丢了,只得在南汉山城中苟延残喘,可谓命悬一线,危如累卵。若非李啸及时出兵,前去援救朝鲜,只怕现在的朝鲜,早已向清虏投降,完全成了清虏的附庸了。若是这般,则相当于我大明,被清人生生斩去一臂矣!故臣认为,李啸此举,非但无过,而是有大功于社稷啊。”杨嗣昌到这里,偷眼向崇祯望去,发现崇祯脸色稍缓,竟微不可见地了头。“李啸这次出征朝鲜,保住我大明最忠实的藩属之国,朕当日亦对其大加嘉赏,并加封其为赤凤伯,可谓恩**有加。只是他不向朕与兵部奏报,擅自出兵攻伐台湾,那李啸的解释,朕却甚疑之。”崇祯完,轻叹了一声。“哦,皇上何出此言?”“那李啸在信中,他这次出兵台湾,之所以事先未向朝廷禀报,是因为他觉得这次出兵台湾,山遥路远,又要与西方强国西班牙与荷兰交战,可谓前途茫茫,胜负难知。故他料定,若上报朝廷之后,朝廷定然对其出兵台湾之事极为疑虑,从而久拖不决,以至迨误战机。故才自作决定,私自出兵,成则为大明开疆辟土,败则可独揽过错于已身。唉,李啸的辞,朕感觉十分牵强,却不知文弱如何看待?”“陛下,以臣看来,李啸此举,虽多有过错,却亦是无奈之举,想当年,那奴尔哈赤势力未曾壮大之时,辽东官员觉其异心,便曾私下奏禀朝廷,望早征此獠,以绝后患。不料朝廷对此事却极不看重,久拖不决,以致奴尔哈赤不断坐大,终于一统女真诸部,成立伪金,与我大明对抗至今。那李啸乃是聪明决断之人,定是考虑到这奏折一上,那诸多朝臣,虽不能做成一事,却亦完全可以大拖后腿,以致让李啸可能如当日征伐伪金一般,等个数年都没个结果。这样一来,这台湾之地,怕是不知何日,方可成为我大明国土啊。”杨嗣昌的这番话,让崇祯脸色愈发缓和,随后却又长叹了一口气。崇祯作为一国之君,其实亦是对大明朝拖拉迁延的办事风格,十分厌恶与反感,只是这办事风气,已数代,早已是积蔽良久,孰可骤除,李啸能有这番思虑,虽有过错,却也不好苟责于他。“文弱,那朕再问你,那李啸在拿下台湾后,竟不向朝廷奏报此事,而是暗自隐瞒,私设官吏,这般悖逆行径,朕心下十分不满。李啸却在信中,是因为台湾初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