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15、专用码头(2/3)

作者:白鹤梁
衣领子。

它只有胸口这么点东西。

穿中山装或者穿毛衣时,就把它套在里面,看起来真像穿着件衬衣。

它的价格只有衬衣的四分之一,所以也很受市场欢迎。

童建国虽然不喜欢这些东西,也知道这些东西不是长远之计。

但他能理解步鑫生的策略。

企业刚开张,先适销对路。

有了效益、有了市场以后,再慢慢向上发展。

当初,红星集团的皮具也是这么发展起来。

眼下,童建国名下的两大集团已经成为全市的纳税大户。

市政府也因此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专属政策。

尤其在交通方面。

去年市政府给红星集团、益新集团开辟了专用站台、专用铁路线以后,今年又给予两大集团划拨了专用码头。

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蓝城海港在整个北方航运集团里微不足道。

比如,去年全年,旅大港的年吞吐量是2000万吨,莹口港的年吞吐量是1000万吨。

蓝城海港的年吞吐量还不到200万吨。

其中150万吨是童建国两大集团提供的。

其实,蓝城海港也是全年不冻深水良港,扩建一下的话都可以停靠万吨巨轮。

海港一共有6个码头,市政府和北方航运局协商,把其中4个码头让给了童建国。

海港方面当然乐见其成。

这蓝城海港夹在旅大和莹口之间,一直都生存艰难,困难时期大家连工资都发不起。

童建国接手,真给他们卸掉了一大半的负担。

签订合同之后,海港单经理特地带着童建国四下转转。

“你看这片区域,可以专门停靠滚装船,这边,您看,把码头往东边扩一扩,水下区域清理一下。”

“嗯,得用水下爆破是吧?”

“是啊,这一片礁石有点多,清理一下后,停靠万吨巨轮没问题。”

“嗯,好,以后我们还得多配合。”

蓝城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交通要道。

离省城有180公里,离旅大有200公里。

沈大线眼下已经修通了。

不过,也就盛京和旅大两头百八十公里是一级公路,中间这一段都是二级公路。

今年年初,经过申请,整条公路都将改造为一级公路,并封闭起来,也就是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

到时候,海港就可以跟省城无缝对接,直达东北各地或者深入华北腹地。

新年到来前,《瓜棚柳巷》就已经全部完成了发行和运营。

投资520万,发行就收回1736万,运营收回1935万。

跟兄弟单位分一下账,蓝都文化公司也净赚了2800万。

崔新和童建波立下了大功。

眼下,《知青之雪城》的后期制作也快完成了,发行和运营也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建国,你跟谷建芬能说上话吧?”

一边汇报着工作,崔新一边问起。

“差不多吧,咱们都是辽省文化口的。怎么?哪部戏想找她作曲?”

“她不是有个培训中心吗?”

“是啊,眼下苏红、那英、解晓东他们都在她那里学习。”

“能不能让我们家毛毛也……”

“哦?毛林不想当演员了?”

“他自己对唱歌更感兴趣,我也感觉他没什么演戏的天分。”

“哈哈!他有搞基的天分。”

“唉……”

“行啊,他想跟谷建芬学习,应该没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